破冰探索,争做国有林场改革的先行者【二】
(接上期)
破冰探索,争做国有林场改革的先行者
——聚焦2014年度国有林场创新发展的“标杆”
创新机制播绿生“金”
湖北省武穴市四股平林场有着自己改革发展的“独门秘籍”,在森林资源提质方面,四股平林场创新机制,播绿生“金”,交出了一份森林资源增量提质的漂亮答卷。
依托技术抓育林。四股平林场利用争取到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因地制宜采取带状配置、复层林配置等多种造林模式,推广机械整地、混交造林等先进技术,新增人工林6000亩,人工造林持续保持成活率95%以上,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高产优质的丰产林。
聚合力量抓经营。林场结合经营面积有限而周边村组宜林荒山较多的实际,充分发挥林场的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采取租赁经营、合作造林、入股共建等多种经营模式,先后营造湿地松、油茶等造林基地2.5万亩,同时创新发展“场村合作共建”造林模式,深受广大林农信赖。
林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600万元。2014年,职工人均年收入突破3.5万元。林场先后获得湖北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经济目标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旅游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职工“双增”经济生态“双赢”
广东省茂名市国营新田林场,是茂名市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承担着区域水源涵养保护和林场经济发展的双重责任。新田林场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林场经济与森林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模式,实现了职工收入、幸福指数“双增”,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高州水库是茂名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水源。九成以上林地处于高州水库集雨区范围的新田林场,自然资源和生态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州水库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清洁水质,关系到茂名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举足轻重。一直以来,新田林场在发展林业经济上,优先发展高州水库集雨区生态公益林,维护好库区生态平衡,建立起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
面对林场发展困境,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场情,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林种结构调整及发展林下经济上,积极实施林场经济扩张战略。近年来,林场发展油茶种植示范基地2200亩,发展林下种植金花茶300亩、金线莲500亩,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职工人均工资达5万元。林场先后获得“茂名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造林绿化先进单位”“林业生态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
转型瞄准“科研型林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国有林场转型发展来说同样适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六万林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场属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创建“科研型林场”。
“科研型林场”是六万林场提出的全新概念,如何提高林场整体科研能力,以“技”取胜?六万林场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大力开展科技合作。通过与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合作,提高林场自身科研能力。林场开展了森林“四个多样性”研究、组培技术研究、八角优良品系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研究项目,全部科研成果转化率达100%。
第二步,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加强场属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加大集装箱胶合板、天然饮用山泉水产品的研发投入,天然饮用山泉水、松香等产品的生产核心技术。
第三步,积极打造名优品牌。实施八角、集装箱胶合板、天然饮用山泉水、木材等系列产品的品牌战略,开展六万山林业有限公司集装箱胶合板的各项认证、“六万山泉”牌天然饮用山泉水的质量认证、“六万山”牌大红八角标准化认证等工作。
立足资源壮大场办产业
金佛山下,凤江两岸,重庆市南川区林木良种场狠抓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了场管林地山清水秀,林场持续健康发展,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2013年,林场经营经济收入9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4万元。
南川区林木良种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和林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相关林业产业对林场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利用林场资源条件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林场在山王坪林区建设云岭森林公园,并不断提高公园的服务能力和宣传力度,公园年接待游客达1.2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50多万元。
在发展木材经济方面,南川区林木良种场大力培植森工企业,切实加强对木材销售工作的管理;广开木材进材渠道,在抓好本场抚育间伐材、受灾木材、商品材收集的前提下,确保森工企业有可供木材,提升森工企业效益。林场木材综合利用年实现收入均在400万元之上。
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南川区林木良种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林场逐步引进了南江黄羊等品种,在山王坪林区养殖。目前,山王坪管护站仍养殖有南江黄羊300多头。同时依托森林工程,利用技术上和土地上的优势培育绿化苗木。2009年,林场实现苗木收入50多万元。
生态旅游解困“独木经济”
从砍树人到栽树人和护林人,四川省南江县大坝国有林场职工的角色悄然改变。然而林场职工主要依靠采伐林木和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加工过日子,“一木支撑”的单一林场经济,却让大坝国有林场陷入发展困局。
要改变依靠采伐林木和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加工过日子的局面,必须寻求林场发展突破口。2001年以来,大坝国有林场立足现状,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森林旅游品牌优势,积极探索森林景观资源向生态旅游资源转变,运用市场机制把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来抓。
大坝国有林场在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促进产业发展转型,鼓励职工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服务业,不断提高职工和林农经济收入和福利水平,加速推进林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林场先后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集体”“省级天然林保护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创建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护林防火先进集体”及连续8年被评为年度林业工作第一名。
百花齐放树林场新形象
早在2008年,贵州省毕节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毕节市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自2009年1月起施行事业单位全额管理,此举在当时的贵州省乃至全国均属首创。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拱拢坪林场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林场各项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林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
近年来,林场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提升了对外形象,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2005年12月林场申报并成立了以拱拢坪为主景区的毕节国家森林公园,2008年成功举办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庆典活动。2009年、2010年、2011年毕节市委、市政府在拱拢坪景区连续3年成功举办乌蒙生态旅游文化节,并开展森林笔会、森林大寻宝、生态一日游等一系列生态教育活动。2012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拱拢坪景区举办了大型乌蒙生态少数民族演唱会,并把拱拢坪景区纳入主会场。
拱拢坪林场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荣誉也纷至沓来。2010年林场获“贵州省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集体一等功”,同年获得毕节市国防办授予的“国防教育拓展基地”;2011年获得毕节市林业局“2010年度林业工作成绩突出一等奖”,同年拱拢坪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笔如椽绘就绿色崛起
如何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国有林场的目标?近年来,云南省丘北县冲头林场频现大动作,森林培育与产业发展双管齐下为林场“绿色崛起”这盘大棋排兵布阵。
冲头林场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大森林资源的培植力度,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林场全面实施以小班为经营单位,落实宜抚则抚、宜择则择、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五宜原则”的综合抚育采伐技术,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多年来,林场共完成公益林建设7.88万亩、退耕还林4600亩、中幼林抚育2.3万亩;完成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1.09万亩,年收入达350万元;完成采种基地建设9000亩、中心苗圃80亩,苗圃每年可产苗木270多万株。
冲头林场始终把培育好、保护好森林资源当作林场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林种结构上不断进行优化,在保持云南松、杉木等主营品种占大比重的基础上,积极营造西南桦、毛竹、桉树、云南红杉等速生丰产林,发展经济果木林。按照“抓龙头、建基地、上规模、促效益”的发展产业思路,林场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对原有经营项目进行重新整合,现如今苗圃建设、乡土树种采种基地、林下养殖业、经济林果等项目初具产业规模,林场年均增收80多万元。
文化为生态旅游产业“着色”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其自然景观秀丽、人文古迹众多。如何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陕西省骊山风景林场管理处从景区实际出发,以前瞻的眼光、准确的定位,从树立精品意识、弘扬历史文化的角度入手,使景区建设步入了科学规划、规范运作、持续发展的轨道。
骊山风景林场管理处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迈入了一个发展新征程。“打造人文骊山、构建和谐景区”是骊山景区建设的总体目标,管理处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更加和谐”的景观质量目标,全力打造“洁净骊山”“诚信骊山”“和谐骊山”。2013年,林场旅游创收由2010年的2100万元攀升至5200万元,旅游创收的不断提升为林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骊山风景林场管理处栽植苗木、花卉200多万株,绿化面积3000多亩,累计育苗20多个品种30多万株。2002年,林场管理处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被评为“中国百强景区”“最有投资潜力景区”,2012年林场获得了“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文明森林公园”“陕西省平安示范景区”等荣誉称号。
科学育林为良好生态点赞
昔日的荒山灌丛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人工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8个字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百花林场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科学育林,百花林场为良好生态点赞。
自建场以来,百花林场始终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全场职工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求实奋进”的小陇山精神。经过几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百花林场坚持以可持续经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类经营、科学培育、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林场建立了封禁养护生态保护、封山育林自然恢复、宜林地荒山造林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复、抚育间伐人工干扰、低质低效林改造重建、林分择伐经营利用、珍稀珍贵树种保育恢复等8个经营管理示范模式,培育森林1.3万亩,为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做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百花林场累计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为林区及周边地区提供商品材40万立方米、优质造林绿化苗木3000多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净增81.3万立方米。2009年百花林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首批104个森林经营示范林场之一。
“以林为根”保护与培育并重
作为青海省内长江上游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青海省玛可河林区是维护大渡河源头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显要的生态地位,促使玛可河林业局林业建设“以林为根”,全力推进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开创了资源快速恢复、林区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中心,以森林资源保护为重点,林业建设取得了突出业绩,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增强,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至“十一五”末,全局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14万亩,封山育林5.6万亩,保护天然林92.08万亩。“十二五”建设以来,完成新育苗35.6亩,出圃种苗250多万株;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550亩,封山育林2万亩;完成公益林造林3000亩,中幼林抚育9.1万亩;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封山育林7万亩。
玛可河林业局林区森林覆盖率由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前的50.2%增加到58.99%,森林蓄积量由410万立方米增长到446万立方米,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迅速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凭借突出的成绩,玛可河林业局先后荣获“全国林政资源管理先进单位”“青海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青海省天保工程一期先进集体”等荣誉。
防沙治沙构筑生态屏障
“一年只有一场风,从春吹到冬”“风吹沙尘满天飞”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金沙林场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样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宁夏林业和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大发展,金沙林场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事业。多年来,林场建设各类防风固沙林网4200亩、生态经济林6500亩,在银川市南部营造了一条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由原来不足4%提高到49.4%,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张,大方格宽幅防护林网格局逐渐形成,林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迅速提高,生态效益突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林场效果显著。
金沙林场新建了1000亩林木种苗繁育基地,新上各类花卉种苗2000多万株,为林场进一步发展林业这个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实验、示范、推广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场着力发展的以葡萄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土地承包给职工个人经营后,职工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8万元,产值由原来的70万元猛增到2013年的1000万元以上。林场先后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自治区防沙治沙示范基地”“贺兰山东麓十大优秀葡萄园”“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宁夏科技葡萄示范园”等荣誉称号。
产业发展“三效合一”
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风景旅游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里被新华网评为“最美中国·自然生态目的地景区”,这里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林场建设的乌苏佛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乌苏林场紧紧围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建设,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近10年来,林场不断强化规范管理、依法经营力度,确立了对山区森林资源的依法管理权和依法行政权,也使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有了根本保证,这在全疆林业系统都是少有的。林场通过招商引资、自筹资金、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等方式,引资1.6亿元,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力度。
乌苏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花卉文化、地质文化、佛山石文化和佛学文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宣传生态理念和林业法律法规以及森林旅游文化。近3年来,公园共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旅游社会化收入达7000多万元。职工来自工资之外的收入,由5年前的人均3000多元,猛增到2013年的1.5万多元。当地农牧民也通过参与森林旅游,实现了增收致富。乌苏林场对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发挥了重要作用。